96编辑器旗下产品
找图
终身
ID:0
到期时间:永久
退出登录
您的位置:首页 > 文章管理 > 详情

回乡偶书插画简笔画-《回乡偶书》的古诗鉴赏

原创:找图网 2023-03-24
  • (转)漫谈贺知章的《回乡偶书》

  • 说到贺知章,人们最容易想起的时他的《回乡偶书》: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但这只是其中的一首。《回乡偶书》还有一首是: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 春风不改旧时波 。

    贺知章(公元659-744),字季真,自号“四明狂客”,越州永兴(浙江杭州萧山)人。

    公元695年,37岁的贺知章考中进士,然后经人引荐任太常博士,大概就是在贵族学校里专门给高干子弟们上课,当个老师。此时的贺知章随遇而安。

    公元725年,贺知章升官了,当了礼部侍郎(宣传部部长),皇帝李隆基又安排他一个兼职:太子侍读(陪太子读书)。

    此时的贺知章在皇帝李隆基眼里是个重量级。

    贺知章性情率真,豪放旷达,不拘小节,喜欢开玩笑。

    这种性格的人很多单位里都有,口无遮拦,玩笑开过头,领导看着心堵,同事厌烦。

    但贺知章是贺知章,绝非凡类,拿捏的很到位,人缘极好,得到皇帝及大臣的一致欣赏,如鱼得水。

    所看到的史料中,他没有政敌,没有仇家,整天乐呵呵。

    宫庭斗争就怕站错队,可贺知章根本就不站队,不属于任何派别,一个无党派人士。这个容易吗?地球人都知道。

    阁下在工作中站队了吗?

    不站队可以,比较多的结果是各方都欺负你,最后你不得不站队。

    如果想在各方都游刃有余,就需要智慧。贺知章具备这种智慧,而且乐此不疲,智慧并快乐者。

    外表幽默诙谐,大大咧咧,但总能分到一杯羹,得到各方的尊重,这就是贺知章。

    哪些话恰到好处,哪些事适可而止,在贺知章的心里必有一张结构图。

    贺知章的绰号还有:“醉中八仙”(与张旭、李白合称)、“吴中四士”(与包融、张旭、张若虚4人组合)。

    当时的工部尚书陆象先对贺知章称赞有加,说过一句话:“我的亲兄弟不见面,我不会想,如果一天不见贺知章,我就会觉得自己狭隘很多。”

    可知贺知章侃大山的功力。

    李白初到长安,贺知章早闻其名,在一家小酒馆与李白相见,看到李白的《蜀道难》时,性爽的老顽童脱口而出:“这是人写的诗吗?简单是神仙所为,你不会是太白星精吧?”

    李白这人经不住表扬,又拿出《乌夜啼》,“此诗可以泣鬼神。”贺知章说完这句话,就激动地拥抱了李白。

    最后,一定要请李白喝酒,可这老顽童平时身上不带银子,一笑,就把皇帝李隆基赏给他的金貂往吧台一扔,“兑!”

    老顽童贺知章死后,李白写诗怀念恩人《重忆》。

    金庸笔下的老顽童周伯通将人世化繁为简,行走江湖。

    贺知章在险恶的朝庭斗争中独善其身,享受国家的高官厚禄,信步京城,远远不是周伯通所能比拟的。

    贺知章没干过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儿,没有什么明显的政绩,IQ极高的他也许早已看透了人生。

    贺知章拍马吗?没有任何史料证明他这样,当时奸相李林甫横行霸道,贺知章泰然处之,井水不犯河水。

    有些东西是学不来的。

    史料记载,贺知章晚年时更加性情放任,甚至有些怪诞,这种怪诞的表现,不是像阮籍那样,是一种内心痛苦的掩饰,他是真的心灵放飞,是一种典型的老顽童周伯通式的玩法,并给自己取号:“四明狂客”。

    无独有偶,贺知章常和另一书法大家张旭喝酒,喝到状态时,2人就东倒西歪地夜出,专钻黑胡同,手舞足蹈,哼着小曲,高兴时就在墙上留墨:“办证”。

    贺知章也是书法家,尤其擅长草书和隶书。此时的贺知章已80多岁。

    这是这么玩,仍然得到大家的敬重,皇帝的喜欢,这就是水平。

    非常羡慕老顽童贺知章,可惜我们玩不起,不具备他那种性格和智慧。

    公元744年,老顽童有病了,精神恍惚,并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到了天宫,感觉自己可能要不好,就上书皇帝,表示想退休,当一名道士,要求将自己老家的宅院改为道观,皇帝李隆基批准,并亲自赐名“千秋观”,还将他的儿子贺曾升迁为越州(贺知章家乡)司马,以便更好地照顾这个老顽童。面子真足。

    贺知章离开京城时,李隆基亲自为他饯行,还特地为他写了一首诗,文武大臣排队与老顽童握手道别,就连当时的李林甫都写了一首诗赠别。

    如此高级别的规格,谁有?

    回到家乡后,老顽童继续玩,充分享受生命给他的最后恩赐。

    这两首诗就是回到家乡后所写。

    后面这一首,我更喜欢。

    【本诗简析】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离开家乡的日子太久了,回来后才知道很多儿时的同伴都永远地离开了我们。

    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这2句表面写景,实际上是作者以86岁高龄发出的感慨:

    人世间的一切都会过去,只有自然永恒。

    应该享受生活,心胸远阔。

    作者的思维方式,是一种带有哲学味道的思维方式。

    幽默诙谐的背后,是对人生一种沉静的思考。

    这首诗,寓含哲理,一点没有老顽童的痕迹。

    可惜,这位可爱的老顽童当年便离开了人世,终年86岁。

    作者那个时代,86岁绝对是高寿,如果没有一种健康的人生理念,恐怕很难。

  • 回乡偶书:寻访隐士

  • 松下问童子,

    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处。

    ――诗题《寻隐者不遇》

    他住的那个小村庄

    他家门口的草地

    他院子的一堵墙。言归正传――隐士所居兮,参天之榆下……

    一、  多年的独孤隐士学电脑

    现在还有人对隐士的存在感兴趣吗?还有人怀疑他们是真的生活在一千年多前的环境中吗?我不怀疑,因为我的家族中就有一位真正的隐士――我的大舅。他这一生,信仰佛教,潜心读书悟道,隐居荒僻村庄,不与世人往来,自甘清静。

    说到“隐士”,这是我今年以来最深刻难忘的消息了,在网上突然间看到一条“隐士”的小新闻,打开又看到相关的当代隐士的各种消息。回三姨家后,我把这个消息告诉了我大舅,他半信半疑,我把电脑打开展示给他。这次的开电脑,成了一件划时代的大事了!让大舅这个老头儿变成了老电脑迷了!

    他惊得目瞪口呆!后来又听一位160多岁老和尚的讲座到天黑。第二天一早,他就坚决要学电脑了!我暗笑,电脑在这个位置放着,都7、8年了吧?他都绕道而走没想着学,结果,“隐士”成了他接近高科技的最好的向导了。

    嘿,瞧瞧大舅吧,已经是N次从开始起就坐在屏幕前搜索他要的隐士之消息了。

    大舅急切地在找他的“同党”或者是说“同道”,这对他,太重要了。

    解放初家遭剧变之后,大舅幼年起就成了真正隐居者,信仰佛教,完全躲避世事,不参与任何外界活动。后来他住的村庄的庙开启了,来了一位和尚入住,于是他有了一个信仰相同,说话知己的伙伴了,从他自己的家一出门一拐弯就是那座小庙了。但因为对外界隔绝,对更远的消息,他是知之甚少的。所以,当他听到终南山的隐士有五千多名时,而且在电脑视频上真正看到隐士的隐居情况,非常地高兴,面目焕然一新、光芒四射!他像凝视天边太阳一样凝视着电脑屏幕,屏幕上出现念经的场景,他很熟悉亲切,极其专注地凝视着……

    大舅年长我28岁,在他彻底隐居前,他负责看护家里的老幼,后来又陆续看护过外甥们的孩子们,和其他长辈不一样,他非常珍惜娃娃的天真品性,从不干涉娃娃的性格成长。这个夏天因为我来,他也时常过来,于是我常看见他把家用倒垃圾的小推车卸空后,把家里最小的光捣蛋鬼装在里面,由娃娃指挥着,在外面东转悠西转悠,娃娃一脸黑乎乎泥巴渣子,但是笑得嘴巴都大张着,哇哇叫喊着,异常开心;更奇妙的是,他和这个光娃娃在一起,把三姥姨的缝纫机给拆开了“大肆”研究……想起我的小时候,在冬天刮北风的时候害怕出门,就和表姐一边一个,把小脑袋藏在他的皮袄里,用胳膊环着他的腰才肯走出家门,忍不住笑了。

    他隐居已有三十年,不与外人往来,我从远方回去,他过来说说,坐坐,谈谈佛事,吃喝玩乐的各种俗事他决不参与,天黑前他必定归家。

    如今他知道世界上真的有很多他的“同党”了,我问他想不想去那些名山大川看看?他笑说,他能的时候,会踩在云朵上飘飘而行,或者张开胳膊直接飞去……

    从外面看,大舅家的院子墙壁和他的老榆树

    院子的墙壁,砖石嶙峋,年代久也……

    我来是夏季,正好雨水多,大舅的院子四无人声,幽阶一夜苔生……

    还有这门前的土地,无人践踏,所以苔藓纵横,清新安静……

    大舅院子的一角,土墙和浓荫……几十年自成天地,不与尘世间往来

    二 寻访隐士

    我在几天前,独自走到大舅的村庄访问他,距三姨家不远,常人走路有十分钟就到了,但我因车祸腿做了大手术,走得很慢了,而路况因为下雨而太泥泞,我只能沿着没有泥水的地方,小心翼翼地拣干巴路走。

    也因为我没预先通知大舅,都上午10来点了,他还在卧禅。我在栅栏外面躲着一只凶犬的狂吠,它朝我绕圈子但又被木桩子上的绳子牵着脖子,我大声对窗户喊,才把大舅老人家叫起床给我开门。他让邻居把凶犬带开,我才得以进去。

    到了这个村庄,从西面进村,大舅的房子惹眼的很,他自己不知道,村里的人也不知道,因为长年居住,人们的视觉都麻木了。整个村庄或者说是整个县区,他也是唯一把树种满了院子、种满了空地的人――据他自己说,当年种的榆树没这么多,顶多是门口这棵了,但是三十多年下来,长成粗的12株,嫩的三十多株,其它的更多小细树还不能预测它们真的长高多少了。他谦虚地替自己的榆树惭愧了一番,但我对眼前的浓绿幽深的树林子大大惊奇了一番,哇,这不就是直接到“森林”里去生活了?

    先入这个老院子吧,这个院子的进口处完全是废旧的镂空铁皮围了一圈,里面的墙是土墙和砖垒的,日久年深了,墙歪歪扭扭也不甚专业,但是墙顶可认真插满了锋利的玻璃碎片!好险,看着我就不敢摸了,这的确可以吓唬一下胆小鬼了。一门开后,是二门了,二门上锁的地方不见锁,倒填塞一块红布条?大舅解释为防止那牛、马、羊进来搞破坏,还说那些动物怕红色的。他边说边打开了锁让我进去,我被此刻的树影天光感动了,我的头顶已不见阳光,它们布满了我的脚下布满了树影空处,阴影斑驳,特别好看,那把锁沉静地悬挂着,倒影在静静的土径上,非常地妙呢!我请大舅让开,我拍了几张锁影的留念。然后我走过了一条曲曲弯弯的林荫小路,就到那个有着老花格子窗户的老木门前了。

    这时候走近了再细看他的令人震惊的粗壮老榆树吧,高度超过房子三倍还多, 绿色婆娑,枝条伸展又交错着,把大舅的院子细致呵护在一片浓荫中,还哗哗啦地和我打招呼呢。哦,这真是感动!!走到榆树下的老土房前,旧窗花依旧,支着窗户的旧棍子依旧,大舅开门让我进去,我一下子给吸引住了,赶紧在大舅没收拾屋子前拍了起来,屋子不大,光线幽暗,屋里满腾腾的,都是书啊等等杂物。

    被老榆树的浓荫抱紧的大院子……

    大舅挖了数年的一口水井,挖了好几年,终于出水了

    大舅想收拾一下时,我刚刚眼疾手快拍了两组,我急忙请大舅别乱动屋里的杂物――看着是杂物,但是它们在原处长年一动不动,那份静穆感就震惊我!我就觉得非常美妙了呢!这是原生态美的静物画呢!这里没有水果鲜花等等漂亮的装饰物,但是,生活赋予了杂物本身以外的意义,这个意义,出了这间老屋子老院子就极少再看见在了!因为时尚的人们急于换新的,抛弃旧的,我们很难在生活里找到这样纯粹的安宁旧物了,而我大舅和它们是一体的,长年累月存在于这个独特的空间里。直到现在大舅还在点煤油灯,夜晚灯火摇曳着荒古的氛围。

    大舅还指着柱子后面的墙上的画像框给我看,我于是又瞻仰了我的太姥姥的像片,端端正正的老妇人,穿着黑衣服,挂着首饰,眉目很平静。我还看见了童年时代的我自己呢,愁眉苦脸地和小姐妹照在一起,人家都会甜甜地笑,只有我不高兴就是不高兴,装不出好看的样子……

    大舅信佛,爱一切唯心主义的书,一叠又一叠的藏书,无书柜摆放,就在屋里到处摆放。光线太黑,我相机不好,没拍出来。但我这么多年确信,他是独特见解的佛教徒。

    大舅的累累古旧书一摞又一摞地摆放在屋里,他愿意看的时候,随手一抽就得;在沙发背后的供桌上,还供奉着佛主、菩萨等像,他点燃红烛给我讲解了几句。

    我环视了天花板上吊着的瓶瓶罐罐,环视了利于角落悬挂的一些似乎“无用”但是有着存在意义的物品,它们是独特的大舅的物品,每样东西的存在着,就存在着了,于是就有了存在的意义了,我能在这个空间感受到时间和信仰的存在,那样的温暖安宁。

    大舅68岁,他来这套老屋子住三十多年了,他的家什物品存在则有一辈子了吧?这些满载着岁月流芳的老物件堆放在他居住的空间,没觉得不合适,而觉得和大舅这位隐士极为相配。屋里逗留久了,在那种沉谧荒古的气氛中坐下去,我会出不来的,而我此行是不能这么做的,我的时间不够,缘分也不够,我得走了。

    这个土灶,揭起砖头,拿开这些遮盖物,点柴火,立马就能做饭的。记得22岁那年我和男朋友来大舅家,他特意给我们在土灶上炖豆腐和粉条吃,土灶上的美食格外香甜。

    我起身出门走向户外,又看见了最初的那个土灶了,大舅细心地搭了几层东西(类似木板状的物品)掩盖了土灶,他是怕风吹土压把灶搞坏了,于是这么爱护的吧;再看土灶后面的圈地上,又是浓荫密布,一口土井正被石头木板掩盖得密实,不细看不以为是土井呢,存在也有十几年了,隔三岔五打几桶水上来,够大舅自己用了。

    我沿着土路转到旁边那个院子,隔壁原来是有人家的,搬走后把房子卖给大舅了,村中的房子,就是这样的,年轻后辈不愿意久留。

    这个屋子就这样,不上锁,只顶个棍子。门口的长草和庄稼混在一起生长了。

    它挡在这里很有意思,问大舅它干嘛,大舅也不知道,说来的时候就有它了。

    无心成就的一堵短墙,可也没有人拆它

    大舅把这片属于自己的土地完全地圈了起来,完全种上树和“庄稼”,庄稼本指农作物等,但是这里更像一个自然物品的展示地了,而不是农家耕作区。因为大舅的无所求,于是也不提水浇灌土地,因此收成是极少的,但也是极为珍贵的了,因为纯天然的么,完全靠老天爷的那点甘霖了。这似乎是豆角吧……几块砖头塞这里,成一堵“墙”了,我看了看,觉得好玩。

    大舅的庄稼地的样子就是这么有趣,混在一起,什么都有点。终于看见这样一颗瓜了,缺水的条件下慢慢长,但味道一定好极了。院子里种着大舅喜欢的农作物,混在一起,从不间苗。辨认了半天,辨认不明白是什么作物。大舅的极大好处是,如果家有植物,一定很葱茏。

    这里也有小树一棵一棵地长在一起,一看就是野生的,因为不是人工手植的有规律性的行距。有一棵树下堆了一堆新锯末,我吓了一跳,这不是树遭虫患了吗?这树岂不是要死了?!是不是应该砍掉了?!大舅走来,轻轻地摇手说,不要紧的,不要紧的,这是啄木鸟在医治树的虫子呢,再医几回就好了的……他充满爱意的眼神让我相信了他说的话是真的了。(抱歉,这些个树屑我没拍清楚,这都是从树洞里落下的)

    我起身再走开,又看见树下的蚂蚁洞了,宁静地一窝又一窝,无声无息地忙着自己的活法。大舅一路走一路给我介绍这些植物是什么,豆角啊,葵花啊,土豆啊……对了,他特别感兴趣地种植着一种植物叫棉桃,可以收获一小捧棉花的呢!他兴致勃勃介绍给我看后,又遗憾天上雨水少,所以庄稼长不壮,但是这也就够了的,他不埋怨什么,倒很喜悦这些物种的天然存在给予他的幸福感。

    日久年深,树和墙长在一起分不开了。当隐士的大舅长年简单劳作,长久读书,长久安静着,头发渐渐有些白了,但是神采奕奕的,外人常常看不清他有多大年纪。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多年以来,读此诗,就每每想到他了。

    2012.9.122012-09-19 08:53:09|  分类: 思履心痕随笔集 |  标签:思履心痕随笔集  字号

  • 《回乡偶书》的古诗鉴赏

  • 《回乡偶书》的古诗鉴赏1

    回乡偶书

    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诗文解释】

    年少时就离开了故乡,直到垂暮之年才回到日夜思念的家园,虽然乡音还没有改变,但鬓发已被秋霜染白。那些孩子从未见过我,好奇地笑着问我这个客人从什么地方来。

    【词语解释】

    衰:疏落,指头发白了,少了。

    【诗文赏析】

    风华正茂时离开家园,回家时已经两鬓苍苍,家乡的儿童也把他当成外来客。面对着熟悉而又陌生的环境,这一切怎能不让他伤怀呢?时光易逝,世事沧桑,弹指间的感慨在朴素无华的语言中自然地抒发出来。

    《回乡偶书》的古诗鉴赏2

    回乡偶书

    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贺知章诗鉴赏

    这首诗为天宝三年(744)诗人归隐永兴时所作。

    偶书指因偶有所感而即兴写下来的文字,原作二首,这是第一首。诗中运用对比的艺术手法,细致传神地表达了诗人重返阔别数十年的家乡时那种既感喜悦又觉陌生的复杂感情,读来觉得入情入理,亲切自然。

    首句少小离家老大回,以简洁平实的语言概括了自己大半生的经历。通过少小与老大、离与回等词语的反比,突出离乡时间之久。

    次句乡音无改鬓毛衰,则通过变(鬓衰)与不变(乡音无改)的.对比,表现出诗人尽管客游他乡多年但思恋故土之心始终没有改变的老而弥笃的情怀。三、四句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是从诗人的角度宕开,以儿童的角度描写故乡人对自己还乡的反应,其中也暗含了诗人这家乡原来的小主人与今天的小主人 儿童之位置变换的对比,使画面顿时呈现为欢快明朗的喜庆色彩。你看,见到诗人这须发皆白、老态龙钟的陌生人扶杖归里,孩子们立刻蹦蹦跳跳地围拢来,不等诗人开口,他们就很有礼貌地抢着称诗人为客,笑问客从何处来,真是妙笔神来,谐趣无穷。一个笑字就把诗人多年的思乡之恸都一下子抛到九霄云外去了!

    这首诗虽名之为偶书,但在语言运用上也是颇具匠心的。语言通俗自然,很接近口语,但同时异常凝炼,富于概括力,令人回味无穷。

    《回乡偶书》的古诗鉴赏3

    回乡偶书

    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注释

    1.少小离家:贺知章三十七岁中进士,在此以前就离开家乡。回乡时已年逾八十。

    2.无改:没什么变化。一作“难改”。

    3.衰:疏落。

    4.相:带有指代性的副词。相见,即看见我;不相识,即不认识我。

    古诗赏析

    贺知章(659-744)唐代诗人,字季真,自号“四明狂客”,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县)人。

    这首诗写自己回到久别家乡时的喜悦与感慨,写得生动含蓄,富有生活情趣。

    首句点明是回乡之作,“少小离家”与“老大回”句中自对,突出了诗人离乡之久,回乡之晚,概括地写出了自己四十多年久客他乡的事实。

    次句“乡音无改鬓毛衰”承接上句,写自己的衰老之感。漫长的岁月,催老了自己的容颜,然而乡音仍然不改。诗人以不改的乡音映衬变化了的鬓毛,抒 发了自己久而愈深、老而弥笃的乡土之情。

    三、四句“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写儿童问话这一饶有趣味的生活场面。由于久客他乡,家乡的孩子都不认识他,把他当作远方来的客人, 围上来有礼貌地加以询问。“笑问客从何处来”一句极为精采,只要稍加想象,儿童天真活泼的神态及诗人微微感到惊讶之后不觉有些好笑的感情变化,便会浮现在 读者眼前。

    贺知章一生仕途顺利,年逾八十告老还乡时,玄宗皇帝亲自作诗送别,还将镜湖赐给他,太子和百官为他饯别,可以说是“衣锦荣归”,但诗人没有描写 那些为世俗所羡的情态,只是刻划一个久客回乡的普通人的真情实感。这一点与史籍记载贺知章一生旷达豪迈、不慕荣利是一致的。

    < 上一篇 看书的素材 下一篇 > 少年闰土插画简笔画-语文课本中有什么记忆深刻的插图
    最新文章
    最新素材
    最新百科
    公司介绍 网站地图 图片资讯
    Copyright © 2010-2022 山东找图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鲁ICP备18007836号-3  邮箱:15653358549@163.com